本刊記者 吳明華
  “他打破異地為官的官場慣例,在家鄉蘇州主政5年;他在高學歷官員中獨樹一幟,其大專學歷曾成為熱議的話題;他受命於金融危機的危急時刻,矢志把蘇州當作自己最後的歸宿。”對於剛剛卸任的蘇州前市委書記蔣宏坤,有媒體這樣總結道。
  “絕不做混日子的昏官,絕不做怕擔責任的‘太平官’,絕不搞一團和氣的‘好人主義’”,“我有個心愿把這裡作為我工作歷程的最後歸宿,來了以後不想再東張西望。”5年前,蔣宏坤在就任蘇州市委書記時,幾句簡短而直接的演說,至今讓很多人記憶猶新。
  這5年,被認為是蘇州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。蔣宏坤沒有太多的豪言壯語,而是一個接一個地推出“大手筆”。在他的主政下,習慣於領跑全國的蘇州一改往日“明星”氣質,似乎更加專註於修煉“內功”。
  低調平實、絕不當“太平官”的蔣宏坤,5年來究竟給蘇州帶來了什麼?
  挑戰
  作為“蘇南模式”的誕生地,蘇州一直是其他地方學習的樣板。但2008年金融危機,讓蘇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  2009年,蘇州“三駕馬車”中最重要的進出口突然急轉直下,最大跌幅超過50%,蘇州被“驚了一身冷汗”。“蘇州經濟模式:增長的盡頭?”,外界用這樣疑慮的口氣表達了擔憂。蘇州已經站到了十字路口,下一步發展的動力在哪裡?
  這年8月,蔣宏坤在離開8年後,重回蘇州出任“一把手”。張家港出生的蔣宏坤,曾在家鄉工作長達28年,親歷了“張家港精神”的誕生與發展。這次回到家鄉主政,打破了“異地為官”的傳統,引起一些蘇州人的擔憂。面對質疑,蔣宏坤在履新第一天即表明“三個絕不”的決心。
  但蔣宏坤面臨的挑戰,卻是空前的。蔣宏坤要面對的,是蘇州何去何從的問題。
  金融危機讓蘇州外向型經濟受挫頗深。蘇州多數製造企業為“三來一補”委托加工,加工貿易出口占比達76%。這些企業處在產業鏈低端的製造加工環節,原本就飽受低利潤煎熬,危機中更是雪上加霜。另一方面,蘇州服務業占比偏低,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總量只有45%,而上海、深圳均超過55%。蘇州轉型升級迫在眉睫。
  然而,令人沒有想到的是,蔣宏坤“三把火”還未燒起,爭議就隨之而來了。
  外界首先對蔣宏坤的“低學歷”充滿了興趣。至今,蔣宏坤的學歷一欄仍是“大專”,相比官員們普遍的“高學歷”,蔣宏坤顯得頗為另類。對此有些人表示贊賞,有些人則對其能力產生質疑。
  隨後,蔣宏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,公開回應說,他也註意到了網絡上的這些聲音,自己年輕時代沒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,後來他到蘇州大學讀完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課程。
  “網民覺得我學歷低也是正常,但我要填研究生學歷也可以,我沒有必要沽名釣譽,我們實實在在,該什麼就是什麼。”蔣宏坤的回應符合其一貫低調實在的風格,“不管他們怎麼炒作我,我有自己的價值觀,我有自己的看法和任務。我有信心,學歷跟我的工作不畫等號,我用工作來證明不辜負組織對我的期望。”
  “闖勁”
  儘管形勢不容樂觀,但新市委書記並沒有讓這座城市等太久。
  在第一次市委擴大會議上,蔣宏坤就提出要“把蘇州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樣板區、開放創新的先行區、城鄉一體的示範區,成為以現代經濟為特征的高端產業城市、生態環境優美的最佳宜居城市、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”。這一新的戰略定位後來被提煉成“三區三城”。
  “金融危機後,過去的老路已走到頂點,下一步要走得更遠、攀得更高,只有轉型升級‘華山一條道’。我們理解,這實際上是金融危機帶給蘇州的第三波重大發展機遇。”蔣宏坤說。
  “我算了一筆賬,2001年到2010年這十年當中,蘇州每年平均投入了十萬畝土地,每年新增35萬勞動力,才換來了這十年平均每年GDP增長14.9%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6%。”在蔣宏坤看來,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更多的經濟增長,產業轉型就勢在必行。
  在一次座談會上,蔣宏坤向蘇州的幹部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: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哪裡?產業發展的需求在哪裡?所在轄區的優勢在哪裡?這一系列的追問,逼迫蘇州幹部開始尋找答案。
  破局首先從政策層面展開。2009年11月,蘇州出台《關於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見》30條,分“優化城區發展空間”、“提升產業發展層次”、“增強市級調控能力”等六個部分,以圖改變中心城市產業層次偏低、輻射帶動能力偏弱、經濟首位度較低的現狀。
  這“30條”被認為撓到了蘇州城市做大做強的“癢處”。“蘇州的轉型路徑概括起來是‘三個新’:建設具有國際化功能和品質的‘新城市’,引進有世界眼光、掌握核心技術的‘新人才’,發展前沿尖端的‘新產業’,這些都是國際化的應有之義。”蔣宏坤說。
  從2010年起,蘇州市明確重點發展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。啟動產業轉型之路時,政府這隻“有形之手”就全力以赴。從2009年到2012年,蘇州拿到的國家級示範名號,有“國家級創新城市示範區”、“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”、“國家旅游標準示範城市”、“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”等。每一項示範的後面,都意味著強大的政策支持和政府投入。
  在政府的強力引導之下,蘇州新興產業以一種令人驚訝的速度不斷攀升。“蘇州必須搶抓第三輪發展機遇,加快推進轉型升級,全面提高經濟素質,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。”蔣宏坤說。
  蘇州人沒有想到,在時隔多年之後蔣宏坤仍然保持著如此的“闖勁”,“這就是典型的‘張家港精神’,絕不是坐等時機,一定是主動出擊,全力創新。”
  大格局
  “轉型升級也包括了城市發展模式轉變。今後城市與城市之間,不是簡單比規模,而是要比特色、比品質、比宜居與和諧水平。因此,城市發展不能再盲目求大,要更加註重提升城市功能、優化城市佈局、提升宜居質量。”上任不久,蔣宏坤就啟動了“大手筆”的城市改造。
  2010年,蘇州市拿出了230億元的“家底”,實施了南環、虎丘、桃花塢三大危舊房改造工程,而這相當於2011年蘇州財政預算的總支出。
  城市改造除了資金,另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就是拆遷。在各地城市建設普遍遭遇“拆遷難”的背景下,為了緩解矛盾,蔣宏坤甚至走進當地電視臺,親自與拆遷居民面對面溝通,直面“天下第一難”。
  隨著區域競爭格局的變化與加劇,蘇州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、輻射帶動能力偏弱等問題日益凸顯,越來越成為蘇州城市競爭力的“短板”。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,做大做強中心城市,對蘇州來說顯得尤為迫切。
  2012年9月,蘇州市宣佈撤銷古城區的滄浪、平江、金閶三區,合併成立姑蘇區;將全國百強縣排名第二的吳江市撤縣改區,成為蘇州轄下第六區。
  調整後的蘇州城區面積由原來的1718平方公里,一躍擴大至2910平方公里,直接接壤上海和浙江,面積幾乎達到無錫、常州兩市城區面積之和。2011年蘇州市區GDP占全市的比重僅為37.9%,為蘇南各市最低。區劃調整後,新市區大部分的經濟社會指標占全市的比重都超過50%。
  借行政區劃調整之機,蘇州徹底告別“小城”時代。從確立蘇州發展“新定位”,到城市大改造和大“變身”,蘇州正顯現出一個國際化城市的大格局。
  築好了城市這座“巢”,接下來最重要的是“引鳳”。在蔣宏坤看來,蘇州要引的不是傳統的企業和項目,而是人才,“蘇州現在比以往任何時間都迫切需要人才”。
  “要素升級,尤其是以技能升級驅動的產業發展模式,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短缺的商品和機器裝備,而是特指稀缺的關鍵技術和技術人員。”蔣宏坤認為,以人才率先升級引領產業轉型升級,是蘇州亟需求解的難題。
  2010年,蘇州市推出“姑蘇人才計劃”,計劃5年內投入30億元,引進、培育1000名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,10000名重點產業緊缺創新人才,同時建成20個重大科技平臺、800萬平方米科技創新創業孵化器。
  “我們曾經進行專題研究,如何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、比較優勢趨於弱化的長三角區域,集聚更多的人才。”在蔣宏坤看來,人才引進的方法要創新,擺脫給票子、給房子的共性思維,要有”獨門秘籍”。
  蘇州搭建了一套為人才創業提供全程幫助的資金扶持體系,從創業初期的種子基金,到孵化期的創投資金,再到成長期的產業資金。蘇州市又先後制定了30多個政策文件,形成了包括人才培養、引進、激勵、服務等在內的全方位的人才政策體系。
  “實際上,蘇州招攬人才的力度遠勝於招商引資,蘇州的人才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國領跑。”蔣宏坤在蘇州佈局構建一個獨特的人才發展體系,以實現人才紛至沓來的戰略目標。
  “綠色決心”
  “人人都知道,蘇州現在是科技創新明星城市和全球製造業重鎮,但我要提醒大家,千萬不能忘記,蘇州歷史上曾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。”蔣宏坤認為,“魚米之鄉”是“美麗中國”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,蘇州不能丟了“魚米之鄉”這塊祖傳的金字招牌。
  “當前,蘇州人口壓力、資源瓶頸、環境約束矛盾愈發突出,蘇州的耕地、水面、園藝等土地面積急劇銳減,農業發展的載體不斷告急,生態環境受到嚴峻挑戰。”在蘇州相關的政府文件中,蔣宏坤用如此警醒的表述,昭示了以“更嚴厲的舉措”保護生態環境的強大決心。
  “寧可少上項目,也要確保完成節能減排指標;寧可犧牲發展速度,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;寧可在別的地方省一點,也要把有限的資金保證用在生態修複和環境保護上,使水平更高。”蔣宏坤說。
  2013年,蘇州市推出總投資預計超2000億元的“十大工程”,內容涵蓋了資源保護、水質提升、大氣清潔、濕地建設、垃圾無害化等。當年完成總投資252億元,並建成國家生態城市群。2014年,蘇州將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投入537億元,其中五成以上資金用於環境質量改善。
  其中,最大手筆的是“四個百萬畝”工程,即:百萬畝優質糧油工程、百萬畝高效園藝工程、百萬畝特種水產工程、百萬畝生態林地工程。蔣宏坤形容此舉是痛下“綠色決定”。
  “過去看農業,註重的是生產功能,要確保糧食安全。今天站在城鄉一體化角度看蘇州的農業,生態功能更加應該得到重視。”在蔣宏坤看來,“四個百萬畝”是蘇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根本性戰略資源,保住萬頃良田,生態家園才有保障。
  “保護‘四個百萬畝’是‘大題目’,這在蘇州生態文明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。”蔣宏坤一再告誡蘇州的官員們,要像重視經濟發展一樣來重視生態保護,像抓項目、抓招商一樣來抓好環境建設。
  “蘇州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宜居空間,就不能算是人間天堂;如果沒有魚米之鄉,就不能稱其為蘇州。”蔣宏坤期望通過這些措施,為子孫後代留下廣闊的發展空間,永久展現蘇州“魚米之鄉” 的江南風貌。
(原標題:蔣宏坤與蘇州五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egkq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